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目前,高等院校正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实施立德树人总体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挑战和机遇,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实际上,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过去的教学模式、教材体系和考核评价方式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另一方面,由于师资、课程、教材等方面的不足,导致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开展高效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为加强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度探讨,本文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调研,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对策。旨在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新境界。
一、高校课程思政概述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课程思政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立场观点和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青年领袖和建设者。高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程中,传授的知识、讨论的问题涉及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新时代人才。高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思政课程中,常常会以实际问题为案例,鼓励学生探究现实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思政课程通常会开设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课程研讨、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自身素质,还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在思政课程中,老师往往会以引导和探讨的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同时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高校课程中,思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推动全国各行各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之一。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
(一)完善并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上着手进行,以形成完整的改革路径。其中,完善并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是重要的一环。要想有效完善教学方式,最关键的就是全员参与,在这个整体中形成共同思政氛围。高校中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形成全员思政、共建共享的氛围。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课程研讨等方式,加强全员的思想引领和能力提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发展。其次在创新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和实践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元素,各学科的课程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使思政教育元素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可以利用创新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化教学系统等,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发展。高校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人文、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开设特色课程、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机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同时,协同推进和评价反馈。高校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对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借助各种渠道收集学生成长情况的反馈信息。还可以建立学校与思政部门、相关学科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统筹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反馈改进的工作格局,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通过全员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发展、协同推进和评价反馈等措施,才能够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二)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前提是注重“育人”目标,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的深度融合。高校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引领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引导和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可以将各学科知识和技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国情和实际需求,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贴近学生的学科需求和人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显著的思政教育。例如,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期间,可以通过组织线上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卫生意识、尊重科学精神、践行公益精神,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教育这个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拓展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认知,以及对不同文化和社会体系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他们发掘问题、创新思考的潜力,使其成为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创造有价值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另外,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估体系,分析和评价教育成效,及时调整与完善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倾听学生和社会各界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将其融入到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质量和水平,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需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强调思政教育内涵的深度融合、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思想深度,建立科学评估与反馈机制等。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三)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
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认真负责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因此,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是优化思政教育内容的关键之一。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样可使教师更好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授课过程中,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如针对年轻教师的青年教师研修班、针对中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坊等,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师专业化培训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注重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促进教师在自身学科领域内不断探索,同时加强对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务、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这些活动可以丰富教师的经验库,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教科研活动,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有助于指导教学,提升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经验。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师资评估和考核机制,旨在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以便及时调整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评估机制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监督、教学反馈、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优秀的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鼓励教师参与教务、科研活动以及建立评估机制都是高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方法。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才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探索出更适合当前形势的改革路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和深入探索,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贡献。
(作者:李高翔、黄丽,曹亚轩,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转载请注明:头条中国网 »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